【封面人物】乐觉心: 复兴乐氏同仁堂
2023-05-11
乐觉心:乐氏同仁第十四代传人
时隔60多年后, 乐氏同仁堂第十四代传人——乐觉心从台湾,携带着乐氏世代相传宫廷御药古方,踏上了大陆的土地。
上一次乐家人在大陆留下足迹,还是1949年。当时,新中国成立前夕,乐觉心的父亲——乐氏同仁堂第十三代传人乐崇辉,携带着乐氏祖传手抄秘方本,前往台湾,自此再未回过大陆。
对1971年出生于台湾的乐觉心来说,这是他一方从未见过,但又熟悉亲切的土地。
小时候,父亲乐崇辉总是跟他和姐弟们,讲述“大陆”的故事,大到老北京的城楼街道,气候的冷暖变幻,小到乐家的祖训家规,同仁堂庭院的景象,都深深根植在他的脑海中。
“父亲告诉我们,以前乐家的庭院很大,从门口进到深处,要走两个半小时,院里的水蜜桃又大又甜。”乐觉心现在还清楚记得父亲细碎的描述。
当他站在这个城市时,北京早已是高楼林立的大都市,同仁堂过去庭院深深的景象亦不复存在。
虽然现实与想象不一样,但这不影响他要在这方先人奋斗过的土地上,干一番大事的激情。
他要在此振兴祖业,复兴乐氏同仁堂,传承中医文化。对父亲来说,这是期盼已久的“归途”,对乐觉心而言,这不仅是家族赋予他的责任,亦是一份光荣的使命。
乐氏同仁堂曾有着188年的御药供奉历史
百年“大宅门”
明永乐年间,乐家从浙江宁波迁至北京,乐氏第一世乐良才,以铃医为生,走街串巷,行医制药。
第四世传人乐显扬,于康熙年间入太医院,乐显扬集各类药方于一身,创办药室,1699年,康熙为其赐名“同仁堂药室”。“同仁”取自经络“铜人”之音,意为“同修仁德、济世养生”,该名号一直沿用至今。
药室创办三年后,乐显扬第三子——乐凤鸣,于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开设了同仁药铺。作为第五代传人,乐风鸣在同仁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:
他于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分门汇集成书, 名为《乐氏世代丸散膏丹下料配方》,该书收载各类验方362首。
同时在序言中提出, “ 遵肘后, 辨地产”,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”的制药规范,这一规则被视为乐氏祖训,在今天仍需严格遵守。
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指,须严格辨别药材的产地,制药时虽然工序复杂,但不能因此省人工,药材虽然价格贵,也不可减少分量,用今天的话来讲即不偷工减料,制药需具备工匠精神。
这一祖训,为后来同仁堂的发展,建立起了严格的选方、用药、配比及工艺规范,代代相传,并培育了同仁堂良好的商誉。
除此之外,乐风鸣打响了“同仁堂”名号的第一枪。
雍正年间,同仁堂丸散膏丹,畅销全国。同时,皇家御赐乐家独办官药,“同仁堂乐家老铺”由此成为独享御药供奉殊荣的民间药铺,且历经八朝188年。
后来的同仁堂立足中医本源,不断在制药上下功夫,甚至一度触及保健领域。比如,乐氏第九代乐百龄,配置出了“乌鸡白凤丸”,此药深受慈禧喜爱,她除了用来打赏宫中嫔妃之外,自己亦常年服用,以调理身体,保养青春。
此时,同仁堂在业界的声誉亦开始达到高峰。慈禧钦赐乐氏“御供金腰牌”,这在当时的医药界荣誉,从此,乐家经营的同仁堂老铺跨过太医院直接为宫廷供药,名满天下。
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到了乐氏第十代乐平泉,同仁堂开始从朝宇走向庙堂,实现了普惠天下,济世苍生的意愿。
在此期间,他们多研发了十多个品种,并广做善事,提供沟灯(类似于路灯)、舍棺材、设粥棚、办义学、送暑药、设水会(民间救火机构),更将国药——安宫牛黄丸普及民间。
乐平泉去世后,乐家的家事铺务均由他的继配夫人许叶芬掌管。1889年由许叶芬署检的《同仁堂药目》再版发行,收录成药、药酒、及药材共495首。同仁堂老药铺所挂对联“本堂发兑各省地道生熟药材,本堂诚修诸门应证丸散膏丹”便出自其《序言》。
此后,随着国事动荡,乐氏同仁堂在历史的洪流中,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浮沉之旅,这里面,有家族分离,有堂号分派,但幸运的是,“同仁堂”的名号被保留,中华医学的精髓亦得到了传承。
1949年,新中国成立前夕,乐崇辉携部分同仁堂老药工,以及的《北平同仁乐氏民初手抄御方本》辗转台湾,该秘方本记载了198个同仁堂古方,加上其它传承配方,共有431种同仁堂配方。
乐崇辉在台湾安顿下来之后,招收学徒在台北开封街开办台湾乐氏同仁堂药铺,据说,直到他将进90岁高龄时,仍然制药教徒,以让同仁堂的制药古方得以传承。
这厢的大陆,乐家第十三代传人——乐松生留下继续经营同仁堂,并于1956年,将同仁堂实现了全面的公私合营。
但后来,“文革”让乐家和“同仁堂”都遭受了沉重打击。“文革”结束后,同仁堂乐家老铺更名北京同仁堂,成为国有企业。
据说,影视剧《大宅门》,即取材于乐家创办阿胶厂历史改编,剧中男主角白景琦的原型为北京乐氏家族第十二世乐敬宇,剧中“ 白” 家的姓氏取自繁体“ 乐” 字中间的“白”。
回归故里
乐觉心(右)和父亲乐崇辉(左)
半个世纪以来,乐崇辉在台湾的经营比较保守,没有大肆扩张门店,更多的时候,只是恪守祖训,潜心制药招徒,以免御方失传。
这些年,他也从未停止对大陆乐氏的关注,北京乐氏同仁堂在改制成国有企业后,大多数产品已经被标准化,这让乐崇辉手握的更加珍贵。
台湾市场有限,乐氏有的制药御方可用之地太小,也让乐崇辉常常觉得遗憾。
“如果能将我们所拥有的中医文化和中药炮制技艺,传承至大陆,那该多好,这样受益者就会更多,无论对中华民族,还是乐氏宗族,都是一件幸事。”乐崇辉这个念头从没断过,但是他需要等一个合适的时机——即大陆中医药行业的政策和市场风向。
这是一场漫长的等待,随着年事渐高,乐崇辉不敢怠慢,进入新世纪后,他开始着手培养接班人。
家里有一个女儿,三个儿子,乐觉心排行老二,从事广告设计行业。
他聪明能干,又懂事体贴:“我很早就明白父亲的那颗拳拳赤子之心,看着他年纪大了,要实现愿望又力不从心,内心的感情很复杂,我想帮他,但我当时非常喜欢广告设计,再三思索后,最终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设计,决定担起这份责任。”乐觉心告诉《楚商》记者说。
随后,乐觉心花了整整六年时间,闭门随父学艺,掌握了乐氏家族保留的独特丸,丹,膏,散下料配方和制作工艺。
这六年,对乐觉心来说,是一种践行决心的坚持,也是父亲对他的考验。“并不是说,我一开始学习,就可以做接班人,须技艺合格,心智坚定,才能达到父亲的要求。”乐觉心说,这对父亲,以及乐家来说是天大的事情,不得有丝毫差池。
最终,乐崇辉经过慎重考量之后,授予乐觉心为乐氏同仁堂的第十四代传承人,并在台湾进行了公证。
因为历史的原因,乐氏大家族传承乐氏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的后人,一直缺席。所以,后来经乐氏家族(海内外)宗亲会推举,乐觉心正式被授权为《乐氏同仁堂》第十四代传承人,这份相当于“官方盖章”的头衔里,有权威,亦是信任。
对乐觉心来说,从此以后,他不再是为小家族奋斗,而是肩负着带领家族传承,并发扬光大《乐氏同仁堂》文化的重担。
2006年,乐觉心联合数十所享誉国内外的好的大学、台湾中医药司官方资源及台湾中药研发制造厂,共同实践台湾乐氏同仁“老药新制”、“中药食品科技化”的“昔日御药供奉,今日养生共享”的三大目标。
从此以后,他在台湾的中医药界,开始名声鹊起。也是在这一年,乐觉心第一次回到了大陆,造访了大陆乐氏的第十三代兄弟。
那厢,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,尤其看到“健康中国”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,乐觉心蓄势待发的野心,终于有了释放之地。
2013年,乐觉心在北京正式创立乐氏同仁药业科技有限公司。同年,乐氏同仁收购河南三门峡莘原药厂。与此同时,首期占地200亩的乐氏同仁药厂开建。
这只是乐觉心“重振祖业”的开局,他要打造的是集中草药种植、流通,中成药研发、生产和成熟终端销售网络的综合型中医药健康品牌,这是一盘关于“中医药全产业链”的大棋。
工匠精神
乐觉心学习制药
2015年,第一家乐氏同仁老药铺,在北京故宫东华门外一隅开业,这是乐觉精心思虑过的选址,这里是他祖上长达188年的御药供奉入宫的必经之路。
“乐氏同仁回到大陆,希望选择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地方落脚。”乐觉心介绍,当年乐家人供奉御药时,专门有一块进入宫廷的木腰牌,到了慈禧太后时期换成了金腰牌,每三个月便会从东华门进入宫廷到御药房。
总店坐镇于此,时刻敦促着乐觉心“恪守传统,遵守祖制”,尤其在制药选材上,乐觉心更是将祖训——“遵肘后,辨地产”,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”,做到了极致,今天,人们将其称之为“工匠精神”。
首先在选材上,他们有自己的种植基地,从而保证道地药材的正宗。为此,他们在素有“一步三药”天然药库之称的河南卢氏县建立了中草药种植基地。
乐觉心介绍,为把控药材质量,乐氏同仁建立了药材甄选专职团队,传统经验结合现代检测技术甄选每一批药材。饮片质量及药性检验,则取中国、日本、美国、欧盟、WHO的综合最高标准。
另外,在制药方面,乐觉心同样下了大功夫,收购三门峡莘原药厂之后,依据制药业的较高标准——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PIC/S成员国的GMP标准打造生产线, 设计产能达180亿片。
该厂采用“乐氏同仁”严谨的药材选材标准及饮片检验标准,打造系列乐氏同仁传统中成药。
而在终端——乐氏同仁国医馆,他们更是将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。
国医馆里恢复“前厅坐诊、后堂抓药、医药一体”的坐堂诊疗模式,前厅有资历丰厚的中医坐诊,后堂聘有经验丰富的老药工负责制药、配药。
在国医馆,乐觉心专门设置了乐家传统手工药作坊,为客户提供“一人一方一制剂”的个性化服务,推出“儿童成长系列”、“银发族调理系列”、“男性养肾系列”、 “女性养颜系列”四大主题门诊。
“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,将传承百年的宫廷手工制药工艺完整呈现,福泽大众。”乐觉心说。
“配药和制药不是简单的流水线操作,每一个老药工(指导的大工)都是在乐家拜师学艺过的,他们通晓流程,也技艺精湛,关键的是,他们的职业精神很高,责任心强,这样就能保证药物质量。”乐氏同仁药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袁连洋说。
制药容器的考究在乐氏同仁堂是祖传的,据说早先,为皇家制药均为金器,现在的器皿亦不敢马虎,一名国药馆的老药工介绍称:“器皿是会影响药性的,所以对应的药材须使用相应的器皿,才能配制出好的药效。”
此外,熬制火候精确到分钟,水分以毫升计量,每一个环节都严谨讲究,且不容失误,以保疗效。
“坚持选择道地药材,坚持炮制工艺,药效自然会出来。”这是父亲对乐觉心强调最多的一句话,他听进去了,也认真去做,他时常告诉员工们:“制药一定要讲良心!”。
在乐氏宗祠里,至今还摆放着一个没有头的先人泥像。据说当初,这位先人因为在药品炮制上出了问题而被砍头。数百年来,这尊无头人像,时刻提醒着乐氏族人。
今天的国医馆里,“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”也被作为箴言,悬挂于堂上,以警示众人。
“现在中药市场上充斥着假药和乱象,乐氏讲究的重点是返璞归真、莫忘初衷。”乐觉心说,某种程度上,乐氏同仁堂要做的是,为鱼龙混杂的中医市场正名。
涅槃新生
“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”是乐氏同仁堂的祖训,现在仍然被悬挂在药厂,时刻提醒着制药人,保证药物质量
“只抱着祖上的光环是做不下去的,我们恪守传统,也拥抱科技,开拓创新。”乐觉心明白,要想在今天的中医市场上占据鳌头,不创新突破,是没有出路的。
近几年,中医药市场一派欣欣向荣,上到国家政策,中医药的发展已经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纲要;下到市场空间,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,人们在医疗健康方面的消费支出越来越高,据统计2017年,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7500亿元。
乐觉心不会辜负这个好时代,为此,来大陆后的他,动作频频,进行了大刀阔斧地革新:不断丰富药品产品线;建立自己的物流园,打造中医药材交易市场;复制即有的国医馆模式,加快开门店的步伐;拓宽业务链条,将触角伸向保健、养生美容等领域。
乐氏同仁的种植基地和制药厂,以现代化药企的标准运营,除了为乐氏同仁堂传统的药目供应货源外,也为其他药企供货。
而在终端国医馆,除了售卖以乐家古法炮制的中药饮片、乐家知名传世手工药及膏方等乐家有的上品良药,亦引入其他良药。
在医药流通方面,占地400余亩,总投资15亿元的“乐氏同仁”中药产业物流园,以“乐氏同仁”龙头企业为带动,将打造一个具有国际高检验标准的中药材交易市场。
同时,乐觉心开始发力终端,“做纯正的国医馆,恢复前厅坐诊、后堂抓药、医药一体’的坐堂诊疗模式,实现昔日御药供奉,今日养生共享’,让中医文化得以在国医馆中传承。这也是我们合作伙伴共同一致的心愿。”乐觉心说,同时,这也是乐氏同仁堂国医馆与其他药店相比的差异化所在。
值得一提的是,国医馆并非只是普通的看病卖药的场所。事实上,乐觉心还有更宽层面的突破,他要在此实践医疗健康服务,具体的措施是:产品除了中医药之外,保健食品和汉方美容产品亦在其列;服务中,除了“治病”,“预防保健”的比重亦有增加。
乐觉心十分看好保健、美容市场,目前,他已经在台湾已成立了“台湾乐氏同仁堂联盟”,把台湾的一些学术单位联合起来,做“老药新制、老药新研”;同时从大陆和台湾招募医师团队,为VIP会员配备专属健康管理顾问。
目前,乐氏同仁集团在北京、河南、湖北等地已开设乐氏同仁老药铺和国医馆,湖北市场在集团的统一管理下,由乐氏同仁药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、乐氏同仁老药铺有限公司总裁袁连洋负责运营。
这纸宏伟蓝图正在乐觉心的笔下,勾勒地越来越清晰,传承中医文化是个大命题,乐觉心以为:路途虽远,但未来可期。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